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99篇
  免费   1738篇
  国内免费   192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372篇
妇产科学   246篇
基础医学   911篇
口腔科学   190篇
临床医学   3680篇
内科学   1089篇
皮肤病学   127篇
神经病学   1337篇
特种医学   1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71篇
综合类   431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7462篇
眼科学   59篇
药学   1329篇
  31篇
中国医学   521篇
肿瘤学   28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311篇
  2022年   585篇
  2021年   840篇
  2020年   1044篇
  2019年   822篇
  2018年   722篇
  2017年   696篇
  2016年   720篇
  2015年   718篇
  2014年   1691篇
  2013年   1842篇
  2012年   1607篇
  2011年   1621篇
  2010年   1247篇
  2009年   1079篇
  2008年   1127篇
  2007年   1165篇
  2006年   983篇
  2005年   708篇
  2004年   561篇
  2003年   493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6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山东省小学生家人吸烟现状及对子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山东省小学生家人的吸烟现状及其对子女吸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为有效开展小学生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山东省东、中、西部各抽取1个市进行监测, 从中随机抽取农村、城市小学各2 所, 使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对3~6年级的6 050名小学生及其家人进行自填、匿名调查。结果 山东省49.7%的小学生家中有人吸烟, 以隔代家庭最高, 重组家庭和大家庭次之, 被调查学生家庭中的吸烟者以父亲和祖父/外祖父为主, 烟龄>10年的分别占43.4%和74.0%, 日平均吸烟量>10支的分别占33.2%和38.4%, 在家中吸烟的位置以“到处吸”和“客厅吸”为最多, 分别为24.3%和37.2%。家人吸烟的小学生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分别为7.7%和1.7%, 明显高于家人不吸烟学生的4.4%和0.8%。家人吸烟与否的两类学生在吸烟有关的大部分行为、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山东省小学生家人(尤其是男性)吸烟现状不容乐观, 家人是学生控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要素, 应引起学校、社区和控烟相关部门的重视, 探讨适宜的方法对学生家人进行有效的控烟宣传和戒烟干预。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对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PDCA管理模式的临床体会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住院患者中选取96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PDCA管理模式下优质护理措施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均为4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器械以及药品操作合格率、基础理论操作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危重症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急救物品以及器械完好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治疗组干预后效果明显于干预前,且干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和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PDCA管理模式具有良好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急性疼痛管理小组在术后镇痛管理中对术后镇痛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术后自控镇痛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行常规自控镇痛及随访;干预组100例行常规自控镇痛及急性疼痛管理小组人员给予患者统一、全程镇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组的自控镇痛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自控镇痛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疼痛小组可提高自控镇痛效果,减低患者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4.
《症因脉治》是明代医家秦昌遇所撰的临床型医书。脾者,乃仓廪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对脾主运化观点的阐释,说明脾主运化的重要性。根据本书特点并结合《症因脉治》中的症、因、脉、治4个方面对脾主运化理论进行探讨,同时结合诸贤附论与临床实践阐明对脾主运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94例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患者47例。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方面及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在生活质量优良率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极大的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62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展开研究,将其以不同的护理方式划分为观察组(31例,优质护理服务)和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优劣。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率比较χ2=13.01,在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上t=4.96、5.37、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促进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大脑神经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家庭式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的影响。方法选取入该院待产的259例初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家庭式护理组(A组,n=144)和对照组(B组,n=115)两组。比对两组孕妇干预前后不良情绪变化情况,记录其母婴结局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①干预后,两组产妇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其中A组改善效果优于B组(P<0.05);②两组产妇在分娩方式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总产程、失血量明显低于B组,且新生儿阿氏评分及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对初产妇予以分娩全程家庭式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节省分娩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母婴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开发一个针对部队医院体系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掌握各家医院的人员管理、质量效率、为兵服务、经济运行和科研教学等统计分析情况。方法使用后台数据采集系统定时采集各医院的日报信息,形成独立数据仓库,利用B/S(Browser/Server)架构的前台程序形成分析报表、图形等浏览界面。结果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军队医院体系的动态管理,方便机关首长的信息查询统计和决策分析。结论为医疗卫生行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抓行政管理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事例。  相似文献   
999.
加强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对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各级医疗单位儿科就医群体存在住院患儿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度溺爱、诊疗中过度紧张和恐惧等特点。分析现状可见,临床实践中儿科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受到患儿、家长、医师三方面影响,存在患儿不易配合、家长医学护理知识不足、住院医师临床与沟通经验缺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加强儿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专项培训,建立医患沟通反馈机制,针对其医患沟通存在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以完善儿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000.

Background

Aggression against doctors involved in after-hours house calls (AHHC) is widely perceived to be high. It is, however, unclear how doctors who perform this service manage the risk of aggressive patients during home visits.

Aim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if and how doctors manage the risk of violence against them during AHHC.

Methods

A survey was designed and administered to all 300 Australian-based doctors engaged in AHHC under the National Home Doctor Service (NHD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from Sept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4.

Results

There were 172 responses (57.3 per cent). Only 43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adopted pers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remaining 57 per cent had none; of those 6 per cent had never considered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31.8 per cent were aware of the risk of violence, but were unsure of what to do. Measures adopted include the use of chaperones/security personnel (34.1 per cent), dependence on surgery policies (31.2 per cent), de-escalation techniques (15.2 per cent), panic buttons (7.2 per cent), personal alarms (6.1 per cent), and others (6.5 per cent). Females were more likely to adopt pers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than males (OR 4.94; p<0.01; CI 1.70–14.34), and Australian-trained doctors were less likely to do so relative to overseas-trained doctors (OR 0.35; p=0.04; CI 0.12–0.99).

Conclusion

Just over half of the doctors involved in AHHC took no precautions against aggressive attacks while on duty, and nearly one-third relied on the policies of their employing surg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